神十二開啟航天新征程 自主創新彰顯大國實力

發布時間 : 2021-11-05  瀏覽次數 :

來源:千龍網    鏈接:http://china.qianlong.com/2021/0629/5969983.shtml


神舟十二號飛船順利升空,隨著三名航天員抵達中國空間站,中國在太空探索領域取得歷史性成就。

神舟飛船屬中國自行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目前已達到甚至優于國際第三代載人飛船。面對以往卡脖子的芯片,神舟十二號飛船進行了多項國產化芯片應用改進,元器件和原材料全面實現自主可控,飛船使用的控制計算機、數據管理計算機完全使用國產CPU芯片。

而隨著我國北斗系統全球組網完成,北斗導航終端也引入飛船設計中,導航計算、返回搜救落點報告等都采用了北斗系統定位數據。北斗系統,正是在被國外卡脖子、技術封鎖的情況下,自主研發,從而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神十二開啟航天新征程 自主創新彰顯大國實力(圖1)

提高綜合國力關鍵在于自主創新、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目前,國際環境錯綜復雜,世界經濟持續低迷,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重塑??萍紕撔鲁蔀閲H戰略博弈主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在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抓住產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推進科技創新,突破產業瓶頸,加強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推動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

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是我國產業邁向全球中高端價值鏈的必然選擇。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的國家戰略,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再到構建國家技術轉移體系,創新不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國產替代加速為自主可控領域的成長提供強勁動力。

萬物智能互聯,民族品牌引領中國制造創新升級

以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新興科技快速發展,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極大拓展了時間、空間和人們認知范圍,人類正進入萬物智能互聯時代。

“大國智造”需要工匠精神,在講究精細化研究的科研領域,專注和持之以恒是必備要素。新時期的國產品牌,正不斷探索和創新,推出更優質的服務和產品。各行業、各領域的能工巧匠推陳出新,正引領中國制造創新升級。

以智慧數字電氣領域領導品牌曼頓科技為例,曼頓深耕智慧數字電氣領域多年,在材料、設計、制造上精雕細琢、持續改良、持續創新,其自主研發的智慧斷路器、智慧電箱等產品連年獲得“深圳企業創新(國際)紀錄”。

作為全球智慧微斷的開創者,曼頓擁有多項自主知識產權,產業鏈、原材料、專業芯片等實現完全國產化,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

神十二開啟航天新征程 自主創新彰顯大國實力(圖2)

來自電影中的隱喻:中國創造拯救未來

在2013年上映的電影《地心引力》中,女主角在“探索者”號航天飛機和國際空間站相繼損毀時,只能依靠中國天宮空間站,并最終駕駛神舟飛船返回地球。

在2015年上映的電影《火星救援》中,NASA發射拯救物資失敗后,中國捐出自己的太陽神助推器,幫助他們再次發送物資,中國航天的尖端科技成為此次拯救行動的關鍵一環。

這或許成為某種隱喻:在大國博弈中,中國模式、中國創造將成為未來一騎絕塵、一枝獨秀的存在,甚至成為全球關鍵行動的拯救者和希望。

2021年,“天和”入九天,“天舟”完成“妥投”,“祝融號”巡游火星,3名航天員“入住”太空——我們正在見證中國航天最波瀾壯闊的一幕。

中國航天的重大突破,是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長的體現。中國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一大批優秀的民族企業與中國制造共同進步,與中國航天共同成長。



久久夜